
壓鑄模外形和安裝部位的技術要求: 1)各模板的邊緣均應倒角C2,安裝面應光滑平整,不應有突出的螺釘頭、銷釘、毛刺和的痕跡。 2)在模具非工作表面上醒目的地方打上明顯的標記,包括以下的內容:產品代號、模具編號、制造日期、和模具制造廠家名稱或代號。 3)在定、動模上分別設有吊裝螺釘,質量較大的零件(≥25kg)也應設置起吊螺釘。 4)模具安裝部位的有關尺寸應符合所選用壓鑄機的相關對應尺寸,且裝拆方便,壓室的安裝孔徑和深度**嚴格檢查。 5)分型面上除導套孔、斜銷孔外,所有模具制造過程中的工藝孔、螺釘孔多應堵塞,并且與分型面平齊。 總體裝配精度的技術要求: 1)模具分型面對定、動模板安裝平面的平行度, 2)導柱、導套對定、動模座板安裝面的垂直度. 3)在分型面上,定模、動模鑲塊平面應分別與定模、動模模板齊平,可允許略高,但控制在0.05~0.10mm范圍內。 4)推桿、復位桿應分別與型面平齊,推桿允許突出型面,但不大干0.1mm。復位桿允許低于分型面,但不大于0.05mm。 5)模具所有活動部件,應保證位置準確,動作可靠,不得有卡滯和歪斜的現象,要求固定的零件不得相對竄動。 6)澆道的轉接處應光滑連接,鑲拼處應緊密,未注脫模斜度不小于5o,表面粗糙度aR不大于0.4μm。 7)滑塊運動應平穩,合模后滑塊與楔緊塊應壓緊,接觸面積不小于3/4,開模后定位準確可靠。 8)合模后分型面應緊密貼合,局部間隙不大于0.05mm(排氣槽除外)。 9)冷卻水路應暢通,不應有滲漏現象,進水口和出水口應有明顯標記。 10)所有成形表面積糙度aR不大于0.4μm,所有表面不允許有、擦傷和微裂紋。





規定對不同滑動動部位,如沖頭、導柱、導套、抽芯機構、推桿、復位桿等部位的不同潤滑頻率 制訂每一個壓鑄件的壓鑄操作規程,并培訓和監督壓鑄工按規程操作。 根據模具復雜程度和新舊程度,確定適當的模具預防性維修周期。適當的模具預防性維修周期應當是模具使用中將要出現故障而還沒有出現故障的壓鑄模次。模具使用中已經出現故障,不能繼續生產,進行修理,不是被提倡的方法。 根據模具復雜程度、新舊程度和粘模危險程度,確定模塊消除應力周期(一般5000—15000模次進行一次)和是否需要進行表面出理。如氮化處理,氮化層深度。0.33,**0.55。
壓鑄模具表面處理原理
壓鑄模具是模具中的主要類別。敏捷開展在中國的汽車和摩托車行業,壓鑄行業迎來了新的時期開展。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壓鑄模具壽命的機械功能。時代的進步,從時間知足單純依靠信息的新模具的使用功能要求使用的仍然是難以內容,有必要將各種外觀和處置能力,壓鑄模具的外觀處置側身人才達到壓鑄模具,高精度和高壽命的。各類模具,壓鑄模具任務的前提下,是更加苛刻。按鍛造與熱金屬接觸重復任務的過程中,熔融金屬高壓下,高速壓鑄成型模腔填充,因此需要高熱量無精打采,導熱系數和耐磨性的壓鑄模具,耐腐蝕,影響韌性,紅硬性,優良的脫模等。因此,壓鑄模具的外觀處置技能較高,近年來,各種壓鑄模具不時出現新的技能的外觀處理,但一般可分為三大類:
1)傳統的熱處置過程中提高技能;
2)外觀修改的技能,包括熱擴散處理的外觀,外觀的相變強化火花強化技能;
3)電鍍技能,包括化學鍍等。